歙砚的特点

歙砚始于唐,产于安徽省歙县(古徽州),因地得名。据宋洪景伯《歙砚谱》记载,唐开元年间,歙砚就名闻天下。据北宋唐积<<歙州砚谱>>载:婺源砚在"唐开元中,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,见叠石如城垒状,莹洁可爱,因携之归,刊出成砚,温润大过端溪。" 南唐后主李煜更将歙砚誉为"天下冠",歙砚身价从此扶摇直上。 歙砚的名贵,除巧夺天工的雕琢艺术之外,起决定作用的是它那稀世的石质、纹理。古人评价歙石 "滑不拒墨,涩不留笔"、"呵气生云,储水不涸"、"扣之似金声,抚之如柔肤"。歙砚砚石是前震旦纪的一套复理石建造中轻变质的板岩,距今十亿年,千枚状板岩,苍黑色,以水浸之显青色,光泽暗淡,当砚石中云母,绿泥石稀可辨时,显珍珠样光泽,平均比重为 2.9,大于世界各地所产的板岩比重,显微硬度100-400kg/mm2,相当于摩氏硬度3-4。歙石主要由云母、绿泥石和石英石构成,还有少量斜长石和极少量电气石-锆石等,有时还有氢氧化铁渲染于矿物颗粒间,80%以上的矿物颗粒粒径在0.01mm左右,云母粒径更小。 歙砚石质坚韧,温润莹洁,纹理缜密,色如碧玉,又具有不吸水,不拒墨,不损毫,贮水不涸,易洗涤等特点,享有"孩儿面","美人肤"之称,历代文人和书画家如柳公权、欧阳修、苏东坡、米芾、蔡襄、黄庭坚、唐寅等无不视歙砚为至宝,赞美歙砚的诗人甚多。大书法家米芾(南宫)在《砚史》中对歙砚的特点作了高度概括说:金星宋砚、其质坚丽,呵气生云,贮水不涸,墨水于纸,鲜艳夺目,数十年后,光泽如初。"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《砚谱》中说:"龙尾远出端溪上。"他认为歙砚胜过端砚。书法家蔡襄(君谋),偶得一方歙砚后喜呤道:"玉质纯苍理致精,锋芒都尽墨无声,相如闻道还持去,肯耍秦人十五城。"把歙砚比拟为价值连城的和氏壁,这足说明一方歙砚精品是何其珍贵而难得的了。 从歙砚石质与端砚石质来看,各有不同的特点。从地质年代上看,端石属泥盆系,距今约六亿年。而歙石属前震旦纪,距今十亿余年。端石的硬度为莫氏三点五度,而歙石硬度为四度左右。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:歙石在质地上的主要特色是坚老,一般皆用"坚润"二字概据之。而端石的特色是柔嫩,一般用"温润"二字概括之。 清代乾隆年间,赏鉴古砚的藏砚家,曾开展过"砚贵坚老"还是砚重柔腻"的争论。以刘石奄为首的一派,认为石质坚劳为贵;而以铁冶亭、金听涛为代表的一派,则认为石质以柔润为妙。纪哓岚折衷二说,认为凡是莹润发墨者,下管石质坚老或是柔嫩,都属于上品。实际上,这是一场端歙之争。在当时,端砚称誉艺坛之际,有人能为歙砚力争,可说是难能可贵的。 由于歙石的生成和成分所决定的坚老特色,因而具有如下特点:一、歙石发墨之利,是其它砚石不可比拟的。由于墨的硬度最高为莫氏二度,而歙石平均硬度超出墨一倍以上。而砚面石英分布粒度,一般在零点零三厘米之间,致密程度和端砚不相上下。因而磨研结果,不仅下墨甚快,而下墨细腻,涸墨之迟,也不比端砚逊色。故乾隆年间江宁程绵庄有诗云:"一生多被端溪误,老去方知歙砚佳。"当然这里指发墨而言。二、歙石另一独一无二的优点是虽用年久、墨膏满面,而涤之立净。古人对歙砚的这一特点是特别欣赏的。徐毅在《歙砚辑考》中说:凡石质坚者必不嫩,润者必有滑,惟歙砚则嫩而坚,润而不滑,扣之有声,扶之若肤,磨之如锋,兼以纹理灿烂,色拟碧天,虽用积久,涤之略无墨渍,此其所以远过端溪也。"歙石这种"多年宿墨,一涤既莹"的优点,在明以前既有人指出过,认为歙石独有.他砚所无,可说是获得公认了。 鉴定砚石之优劣,有不同的标准。由于人们喜爱不同,则重点和标准也不一样。从客观上来看,共同的标准不外乎在于发墨宜笔,纹理美妙,歙砚不管何种砚石,石质都莹润细密,品种多有美纹象征。如眉子、罗纹、刷丝、水浪、犀角、鱼子、玉带、金晕等等。

版权所有: 安徽歙砚厂   皖ICP11017990-2 公安备案号34102102000170